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是透過物理因子如「聲、光、水、冷、熱、電、力」等,來達到預防、評估、鑑別、治療等功能,治療多為「非侵入性、非藥物」,而常見的治療方式分為「儀器治療、運動治療、徒手治療」三種,以徒手治療中的筋膜放鬆術、關節鬆動術等,即是物理治療師用手對病患的肌肉、筋膜、關節等施「力」做調整、按壓;而運動治療則是治療師指導個案做出動作,來達到治療或預防疾病等功效。
物理治療師是經國家考試認證的醫事人員,需畢業於大學(或五專)之物理治療學系,並通過臨床實習及國家考試,方能取得「物理治療師」證書。
物理治療早期被認為專精在「復健」領域,即是讓有疾病、失能的族群,逐漸回到健康,其實物理治療從身體狀況最嚴重(如長期臥病在床)到身體狀況最佳(職業選手的運動表現),皆能提供協助。以剛做完緊急手術的患者來說,治療師可以帶病患在床上做簡單的復健運動,讓其心肺能力儘快恢復並避免肌肉萎縮;而平時沒有任何疼痛,專注於追求頂尖運動表現的選手,治療師則可以透過徒手治療、功能性訓練等,將其身體維持在最佳的狀態。
在醫療跟科技的進步下,現代人更多是受「慢性疾病、文明病、活動量不足」等問題而影響身體健康,物理治療不僅是「復健」也能「減緩疼痛、延緩失能、預防傷害、促進健康」。
常見物理治療內容:
-
肌肉骨骼系統疾病(足底筋膜炎、媽媽手、網球肘、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等)
-
術後復健訓練(十字韌帶重建、關節置換手術後等)
-
特殊族群運動(高血壓、骨質疏鬆、肌少症、跌倒高風險族群等)
-
神經系統疾病相關復健(腦中風、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
-
心肺系統疾病相關復健(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動靜脈疾病等)
-
職業傷害處理(辦公族、久坐族群之肩頸痠痛、下背痛等)
-
運動傷害處理(肌肉拉傷、韌帶扭傷等)
-
各疾病之運動處方
-
居家照護及運動設計
物理治療預約診
由物理治療師一對一進行檢查、評估及物理治療(包括徒手治療、運動治療等),為保持醫療品質,門診為預約制,並根據台灣醫療法規,接受物理治療相關業務前,需有「三個月內由醫師開立的診斷證明書、醫囑或轉介證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