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聽到青少年在哭泣? 重視青少年自殺警訊,及時介入避免憾事
2022 年 11 月 21 日
3273
自殺防治學會曾整理了青少年的自殺警訊 -FACT,包括幾大面向的情緒行為表現,感受(Feelings),行動或事件(Act),改變(change),惡兆(Threats),已有許多研究表示,青少年在自傷或自殺前,許多都會透露出跡象或做出求援的行動,但在診間也還是會聽聞這些求援訊號,被親友視而不見,或淡化以應,容易對人際敏感的青少年們,有時就從此對家人失去信心,也不再期待家人會協助自己。
青少年自殺警訊-感受(Feelings)
◆孤獨感或無望感--這類情緒會出現在有憂鬱情緒的孩子身上,而當孩子遇到挫折或人生劇烈變動時,也會有這些感受。這類感受包括像是,覺得事情或關係不可能變好,對人生感到無望,不覺得自己能改變,不認為別人可以協助自己;覺得很孤單只有自己,覺得自己不容於世界,格格不入等。
◆無價值感--這類情緒除了在上述的情況下會感受到外,不少從小被父母親賦予高期待或常被責罵不夠好,內化嚴厲自我的形象的孩子,被家暴與忽略的孩子也容易有這類情緒,這些情緒包括,沒有人在乎自己,自己總是不被看見,自己很沒用,不值得人愛,自己死了家人應該會比較開心等這類。
◆過度的罪惡感與羞恥感--併有憂鬱的孩子會有這類情緒,另外像是被霸凌者與被網路霸凌,或被家暴者,或遭受性暴力事件的人也會有這些情緒,這類情緒也常會伴隨上面兩種情緒。這些情緒包括,覺得都是自己害的,覺得是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才會有這些經驗,才會被欺負,覺得自己很噁心,很髒等。
◆過度焦慮--已有研究指出,焦慮症狀本身即會讓自殺風險提高。
擔心孩子,可以怎麼做?
◆當孩子表達這些感受時,最好能放下手邊事物,或找個不會被打擾的時間,聆聽孩子的表達,聆聽本身,有時就能達到一定支持效果,在聆聽與陪伴的過程中,這些情緒有機會被理解與接納,才有可能進一步了解促發這些情緒的相關原因,與孩子一起去想辦法,讓孩子從這樣的過程中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可能性。
◆若出現上述情緒併有其他憂鬱或焦慮或其他情緒行為表現,也影響到孩子各方面功能時,或自殺意念高,需進一步尋求學校心理諮商輔導或精神科專業協助。
◆避免,急於想要幫孩子找方法解決,這種舉動,有時候反而會阻遏孩子的情緒被理解。
◆避免,叫孩子不要想太多,或是急於叫孩子做些別的事情迴避這些情緒。
◆避免,對孩子說自己以前也有這類情緒,沒什麼大不了的,靠自己意志就能度過。
青少年自殺警訊-行動或事件(Action or Events)
◆包括物質濫用或酒精濫用,物質濫用已被認為是自殺的危險因子之一,此外,物質使用亦可能會增加使用者的衝動性,衝動性高的人,相較於一般人,其出現自傷與自殺意圖與行為的比例也比較高。
◆參與攻擊行動或魯莽的行為--在日常談論或社群媒體與部落格發表或關注有關死亡或自毀的言論;參加某些與自殺有關的社團,例如由俄羅斯興起的藍鯨遊戲等;進行危險的行為如不安全性行為或冒不必要風險。
◆過去的自殺企圖,此乃自殺的危險因子,且也有研究指出近一個月曾有自殺企圖的人,其衝動性相較於對照組來說會更高。
◆非自殺的自傷行為,如以刀割手等自殘行為,這些雖是常用來處理強烈痛苦情緒的方法,也可能會是自殺的前兆。
孩子出現自殺警訊上述行為,該怎麼辦?
◆了解物質使用的緣由,預防持續使用。
◆探詢該行動的相關想法,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與擔憂,了解孩子出現這些言論的可能原因,若孩子表示只是好奇或好玩,仍需表達對孩子是否有類似念頭的關注,若覺得孩子欲言又止或表情有變化,仍要找時機探詢。
◆避免在未了解前就阻止或責怪孩子,要先處理自己知道時的反應與情緒。
青少年自殺警訊-改變(Change)
◆作息與飲食的改變--凡是跟原本的不一樣都可算是,包括吃過多或過少,或體重突然變化大,睡眠變得片段或失眠或睡太久。
◆情緒行為改變--會表現在人際或日常中,不只是退縮或內向,變得異常外向也要注意。
◆生活重要他人關係變動--父母離異或生病,或家中重大變故,親密關係與感情變化等。
孩子變得有點不一樣,怎麼辦?
◆了解造成改變的可能原因,排除是自然的發展因素。
◆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可能會讓青少年處在上述的情緒狀態中,依照情境脈絡與個性與心理年齡,提供適合的支持。
青少年自殺警訊-惡兆(Threats)
◆威脅--對周遭的人或在網路發表相關欲自傷或自毀的言論。
◆計畫--安排重要事務,熱衷研究自殺方法,開始搜集藥物,分送自己喜愛的東西或寵物,寫遺書或透過繪畫文字表達死亡意念。
從有自殺意念,到開始計劃,到真的有衝動並執行自殺行為,有時候無法估量其時程,有些人就一直停留在自殺意念,但也有些人,從有自殺意念到真的執行,時間短到難有緩衝。
孩子有自殺意念/企圖,該如何預防?
◆重視這些徵兆,透過主動關懷詢問(問),適當回應與支持(應),評估危險與自身能力,即時轉給醫療或相關單位(轉介)。
◆若擔心風險過高,表達關心對方的安危,轉介的重要性,強調轉介後會持續協助。
◆評估自身能力與可協助的資源,避免以為可擔任全能拯救者。
◆表示尊重對方的意願與隱私,但避免承諾會絕對保密。
若您想進一步了解嘉齡身心診所,或是欲諮詢相關資訊,歡迎來電或來信預約,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提供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案。
嘉齡身心診所營業時間:
◆週一至週五
早診09:00-12:00
午診14:00-17:00
晚診17:30-20:30
◆週六
早診09:00-12:00
電話:02-2721-1257
諮詢信箱:service@blueborders.com.tw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 205 號 B1
立即預約:https://praise.healthspan.com.tw/outpatient-appointment
作者
沈眉君 醫師
嘉齡身心診所
身心科 主治醫師
👉 點此預約門診掛號
專長:
●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失眠、憂鬱焦慮、一般精神疾病
經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研究醫師
●部立桃園醫院 身心科 主治醫師
●信安醫院 身心科 主治醫師
學歷:
●英國Tavistock Centre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 碩士
●中山大學 哲學研究所碩士
●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 學士
佳齡頻道:https://reurl.cc/gQm984
佳齡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spantw
佳齡LINE@: https://pse.is/4krd9z
您的安心託付,我們用心照顧
佳齡,加您 Empower health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