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大腸鏡真的不痛嗎?麻醉的風險會不會很高?該如何選擇 傳統大腸鏡或是無痛大腸鏡?
2024 年 03 月 13 日
22663
什麼是無痛大腸鏡?
大腸鏡是找出大腸是否有病變的一種內視鏡檢查,透過有鏡頭的軟管由肛門口進入,深入大腸內觀察完整大腸。
除此之外,在檢查的過程中,若發現任何病變,也能立即作出相應的處理,例如:將息肉進行切除或切片。
其他檢查大腸病變的方式,相較於大腸鏡,不僅無法在當下立即做診斷與治療,也有觀察不完全和不清楚的可能性,因此在檢查處置息肉與發現診斷大腸癌上,大腸鏡一直有著難以被其他檢查方式取代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但是由於大腸鏡屬於侵入性檢查,若有情緒緊張或害怕疼痛的顧慮,可以考慮選擇無痛大腸鏡。
無痛大腸鏡是在進行大腸鏡檢查時,由靜脈注射鎮靜、止痛藥物,進行全身麻醉,幫助受檢者在淺層麻醉的狀態下,以無痛的方式進行大腸鏡檢查,除了能避免檢查過程中有可能引起的疼痛不適外,也有利醫師更專注施行檢查。
做無痛大腸鏡 全身麻醉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無痛內視鏡所採用的靜脈注射麻醉方式,雖然對一般受檢者而言風險較低,但仍有需要事前注意的地方:
- 執行無痛大腸鏡前,應認真配合事前身體評估以及詢問:
不論是在安排檢查時,由檢查醫師進行的身體評估,或由麻醉專科醫師詢問身體狀況、藥物過敏、病史等,受檢者都應鉅細彌遺地告知,讓醫師能夠正確進行評估受檢者能否承受全身麻醉,若有任何疑慮也應隨時提出,交由醫師做出專業的判斷。
- 優先選擇有專業麻醉醫師團隊,並由麻醉專科醫師執行麻醉的診所:在受檢者接受全身麻醉、失去意識的狀態下,由麻醉專科醫師 專心處理觀察受檢者,讓腸胃科醫師只需專注於內視鏡檢查以及息肉切除或病理切片等處置,可降低發生併發症的機會。
因此交由麻醉科醫師進行全程監控以及後續恢復觀察,能夠在第一時間注意到或排除受檢者的不良反應,讓風險降到最低,確保檢查的品質與安全性。
麻醉程度的差異
麻醉程度 | 使用藥物 | 意識與反應 |
呼吸系統 |
風險 | 適用對象/狀況 |
不麻醉 | 無 | 清醒 | 不受影響 | 低 | ● 不適合麻醉的 |
輕度麻醉 | Opiate | 可回答問題、 簡單對話 |
通常可維持 | 中 | 由麻醉專科醫師依照受檢者當下情形來判斷 |
中度麻醉 | Propofol、Midazolam或混合其他止痛藥物 |
呼叫或觸碰 會有反應 |
通常可維持 | 中 | |
深度麻醉 | Propofol或混合其他 止痛藥物 |
深層睡眠 | 可能會受影響 | 高 | |
全身麻醉 | Propofol或混合其他 麻醉藥物 |
深層睡眠 完全失去意識 |
需要靠儀器維持呼吸 | 較高 | 外科手術 |
*在安排檢查時,須注意是否有藥物過敏,並詳細詢問醫生
資料來源:Stoelting,Miller.Bascis of Basics of Anesthesia 5th ed2007;101
哪些人不適合做麻醉?
- 心血管相關疾病(例如:心臟病、近期發生心肌梗塞、近期接受心導管支架置放、嚴重心律不整、控制不良之高血壓)
- 呼吸道相關疾病(例如:嚴重氣喘、肺炎、肺阻塞)
- 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
- 近期中風
- 發燒或是急性感染症
- 嚴重肝硬化
- 孕婦
- 過度肥胖(BMI 40以上)
- 年長者
- 對麻醉藥物有過敏史
- 其他情形經麻醉科醫師評估不適合者
除了以上的高風險族群外,若有其他任何關於麻醉的疑慮,都應該在事前由專業麻醉專科醫師進行評估時,完整告知或詢問醫師,以利麻醉專科醫師做出對受檢者最安全的判斷。
大腸鏡麻醉 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或風險
無痛大腸鏡所採用的麻醉方式,風險非常低,若受檢者非麻醉高風險族群,事前也經麻醉專科醫生妥善評估,就可以確保相當高的安全性。但仍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令人不適的輕微副作用:
- 低血壓:
較常出現的副作用之一為低血壓,因此在檢查結束,受檢者恢復意識時,可能會出現暈眩或是疲勞的症狀,而這也正是事前評估時,若有服用降血壓藥物,應提出與醫生討論的原因。
- 血氧飽和度降低:
另一較常見的副作用為血氧濃度降低,因此麻醉過程中,由麻醉專科醫師精確監控受檢者的生命徵象,並隨時因應受檢者當下狀況增加或減少給藥,也是確保檢查過程安全性,非常重要的一環。
- 噁心、嘔吐:
部分受檢者也會在麻醉清醒後,感到噁心想吐,因此在檢查結束後,會建議先不要馬上進食,先觀察是否有噁心或反胃的症狀,若一切正常再開始飲食,以免有嗆到或咳嗽等反應。
- 靜脈炎:
在受檢者沒有對麻醉藥物過敏的情形下,仍舊有可能因為血管較細,在接受靜脈藥物注射後產生靜脈炎,而有靜脈注射處紅腫的現象,可以先進行冰敷,並應持續觀察,若紅腫持續,應回診檢查評估,嚴重的發炎須用藥治療,避免合併蜂窩性組織炎。
進行無痛大腸鏡前 我需要做哪些準備?
- 低渣飲食與控制天數
低渣飲食是確保良好大腸鏡檢查品質非常重要的一環。
如果沒有落實低渣飲食,就有可能發生雖然有息肉但因為被糞便殘渣覆蓋住,而未被醫生檢查出的風險;若清腸狀況太不理想,甚至會需要再另行安排一次檢查。
雖然對於低渣飲食應進行的天數,大多規定為檢查前三天開始進行低渣飲食,接著檢查前一天的無渣飲食,若過去曾有清腸狀況不佳的經驗,都可以與醫生進行討論,是否需延長低渣飲食天數或是搭配口服排便藥物。
清腸效果理想與否,有時也跟每個人體質不同有關,只要能落實最關鍵的低渣飲食控制,以及清腸藥劑的正確使用,就不需要過度擔憂。
一般受檢者若未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建議嚴格遵從衛教單上的飲食指示,是最保險的做法,另外也可以參考佳齡的「低渣飲食文章」,深入瞭解有關低渣飲食的詳盡介紹與專業建議。
- 喝清腸劑
清腸劑的正確使用是大腸鏡檢查非常關鍵的一環。
在安排檢查時,醫生就會依受檢者的身體狀況與安全性,開立不同類型的清腸劑,而不論是哪一種清腸藥物,其實效果都很不錯,最重要的仍是依照醫生指示,在指定時間內喝完,才最能使效果完整發揮。
- 水分補充
清腸過程的時間限制內應喝足至少2000cc的水,若清腸結果未達到衛教單上的理想狀態,就須繼續補充水分,也可以用無渣無奶的運動飲料、茶、汽水等替代。
- 禁食
為了確保檢查時,胃保持淨空狀態,禁食時間通常會依照受檢者的檢查時間而定。而在喝完清腸藥以及相應的水量後,考量到麻醉的風險,會要求受檢者在檢查前至少2至4小時以上開始完全禁水。
因為檢查需空腹禁食,因此如果有使用降血糖的藥物一定要記得檢查當日不要使用。
若有不能停藥的定期服用藥物,醫生會依照受檢者的身體狀況,另行給予建議或安排。一般而言, 不能停用的藥物可以配少量水服用。
哪些人建議做麻醉大腸鏡?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有時會與其他腸胃道病症重疊,容易讓人誤以為只是輕微症狀而錯過檢查時間,因此建議若沒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又出現以下症狀時,應盡快找時間至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
- 腸胃道出血,例如:黑便或血便
- 排便習慣改變
-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
- 糞便形狀變細
- 慢性腹痛
- 腹脹
- 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史,並出現腹瀉合併血便或是黏液便
而以下幾種族群類型,醫生會建議若有照大腸鏡的需求,可以優先考慮無痛大腸鏡:
- 容易緊張:
情緒緊張不只可能會干擾醫生檢查,也會影響受檢者當下的呼吸、血壓等表現。此外,有些人一緊張,整個腹部用力,也會讓檢查起來變得困難。
- 怕痛:
大腸鏡檢查的疼痛程度,受許多因素綜合影響,因此難以事前預估,很怕痛的人可以考慮麻醉,以避免因疼痛而無法完成全大腸檢查,還要再另行安排一次檢查的可能。
- 腹部有開過刀:
腹部開過刀的受檢者,腸道結構如果較彎或有改變,可能更難承受在大腸鏡檢查過程中的拉扯或充氣。
誰比較容易有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息肉與大腸癌發生是多因素的,但部分生活習慣或族群已在數據上反映出較高機率會導致大腸癌的發生:
- 年紀大於50歲
- 有大腸癌家族病史
- 愛吃紅肉與醃漬肉類
- 抽煙
- 喝酒
- 肥胖
- 糖尿病
- 胰島素阻抗
- 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
- 多發性息肉症候群患者
- 林奇綜合症患者
雖然以上的因素都有增加大腸癌發生的機率,但由於息肉癌化的時間是以年為起跳,只要儘早依照醫生建議安排檢查,並遵照醫生建議的間隔時間,記得於後續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都能及早發現息肉、降低大腸癌發生的機率。
我應該多久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一般而言,根據國健署,會建議民眾年滿50歲開始接受第一次免疫糞便潛血篩檢,如果有陽性就建議至醫療院所進行大腸鏡檢查。
後續則是每兩年做一次免疫糞便潛血篩檢;但若有以下兩個因素,則會有不同的大腸鏡第一次檢查時間與後續定期檢查的間隔時間:
根據美國 2017 USMSTF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建議
若有一等親的家屬在60歲前罹患大腸癌,則本人第一次做大腸鏡時間應為40歲或該一等親家屬罹癌的年紀再提前10年;若一等親的家屬在60歲以後罹患大腸癌,則建議在40歲就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
根據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之大腸鏡後追蹤間隔專家建議(根據2017.11.07多科專家會議)
- 做大腸鏡後無發現任何腫瘤性病灶者,相較於大腸鏡檢查,更建議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篩檢。
- 發現至少1顆進行性腺瘤或3顆以上腺瘤,建議最晚3年後要進行大腸鏡追蹤。
- 發現1或2顆非進行性腺瘤,建議3-5年後進行大腸鏡追蹤,中間無需做糞便潛血篩檢。
無痛大腸鏡檢查 是否存在風險?
經麻醉專科醫師評估,可以接受無痛大腸鏡的全身麻醉,並且在檢查過程中有麻醉醫師全程監控生命徵象的受檢者,麻醉的風險會降到非常低,須注意的是,麻醉前的禁食階段要確實執行。
少部分人麻醉清醒後,會有短暫的後遺症,例如:暈眩、噁心,但大多都能在一段時間後恢復,不會造成長期的後遺症或嚴重的併發症,須注意的是,若症狀持續,就應儘速回診治療。
另外較多人擔心,會因為麻醉了沒感覺,而增加腸穿孔的機率,不過根據研究顯示,傳統大腸鏡與無痛大腸鏡兩者間造成腸穿孔的機率都極低,發生的機率差異也不大,因此可以不用過於擔心。
傳統大腸鏡和無痛大腸鏡 我該怎麼選?
每個人的情況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傳統大腸鏡與無痛大腸鏡間,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但可以在依照本文的許多指標判斷自身狀態,並和醫生做詳細討論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以下也整理了常見的幾種顧慮,幫助想做大腸鏡的你做思考:
- 預算:
若有症狀符合健保給付大腸鏡標準,則至醫療院所做檢查,無痛大腸鏡比起傳統大腸鏡,最確定的是多出了一筆麻醉的費用,目前各醫療院所收費上雖然沒有固定,但大約會落在4000-5000元這個區間。
- 耐痛程度:
若本身已經知道自己是非常怕痛的體質,也可以優先考慮無痛大腸鏡,避免檢查過程中感受到劇烈疼痛,除了不利醫生檢查外,甚至會有無法完成檢查的可能,導致必須另行安排時間再做一次檢查。
- 容易緊張:
若對於大腸鏡檢查的未知感到緊張與擔憂,也可以優先考慮大腸鏡,除了可以避免事前許多的焦慮外,檢查當下也能在麻醉的狀態下保持平和,像睡一覺一樣就輕鬆完成檢查。
- 風險:
無痛大腸鏡的麻醉雖屬全身麻醉的一種,但其程度屬輕/中度鎮靜止痛,風險不高,各項數據也顯示,在麻醉以及後續清醒後的過程中,產生不良反應的機率極低,因此一般健康受檢者無需太過擔心。
不過仍建議優先挑選,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執行麻醉作業的醫療院所,讓麻醉過程中失去意識的自己,多一道保護。
- 參照醫師的建議:
除了一般健康受檢者之外,不適合麻醉的高風險族群仍舊具有危險性,除了本文中列出的族群外,若自身有其他特殊情形,都應該向醫生提出諮詢,並由醫生做出是否進行無痛大腸鏡的專業判斷。
而部分人如腹部開過刀的受檢者,由於腸道結構可能有改變或較為複雜,在這樣的情形下,醫生可能就會考慮是否強烈建議受檢者選擇無痛大腸鏡,以確保檢查能夠順利進行。
作者
佳齡健康 |
佳齡健康以預防醫學為基礎,運用數據科學預測風險,以動得勤、吃得對、想得開、睡得好、病得少為目標,提供每位顧客客製化健康方案,幫助顧客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延展健康壽命的跨度 (Healthspan Lifestyle)。 提供最高品質的服務與產品是我們的使命,並將致力成為預防醫學健康促進與健康生活型態的典範。 |
|
審閱醫師
曾亮瑋 醫師
醫療背景
●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
資歷
● 佳齡生活健康中心 內視鏡中心 主任
● 臺大醫院 胃腸肝膽科 兼任主治醫師
● 臺大癌醫 胃腸肝膽科 兼任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 內科部 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 胃腸肝膽科 總醫師
● 輔大醫院 胃腸肝膽科 主治醫師
● 東京醫科大學 內視鏡研修
專長
● 慢性 B/C 型肝炎及肝腫瘤之診斷、治療及追蹤
● 腹部超音波
● 內視鏡超音波診斷及內視鏡超音波導引細針切片術
● 治療性內視鏡如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胃及大腸息肉切除術、內視鏡止血術等
若您想進一步了解家齡聯合診所,或是欲諮詢相關資訊,歡迎來電或來信預約,
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提供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案。
家齡聯合門診營業時間:
◆ 週一至週五
早診09:00-12:00
午診14:00-17:00
晚診17:30-20:30
◆ 週六
早診09:00-12:00
電話:02-2721-1258
諮詢信箱:service@blueborders.com.tw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 205 號 B1
認識家齡:https://family.healthspan.com.tw/
佳齡頻道:https://reurl.cc/gQm984
佳齡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spantw
佳齡LINE@: https://pse.is/4krd9z
您的安心託付,我們用心照顧
佳齡,加您 Empower health with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