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4 月 25 日
8813
定期大腸癌檢查有必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大腸癌不再是國民殺手
在台灣,大腸癌發生人數逐年上升,定期大腸癌篩檢顯得非常重要。在台灣有哪些大腸癌檢查補助政策?常見的大腸癌檢查方式有哪些?有哪些方法可以預防大腸癌?讓佳齡為您一一解答!
大腸癌檢查3.jpg

大腸癌已位居臺灣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長達 15 年,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直至近幾年,大腸癌的每年確診人數皆已超過 15000 人,死亡人數也在 5000 人以上。

值得慶幸的是,若能在早期就發現,並接受良好治療,大腸癌存活率可以高達 90% 以上

這樣的特性,突顯出大腸癌篩檢的重要,除了選擇大腸鏡檢查外, 2 年 1 次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也經實證能降低約 35% 大腸癌死亡率

 

台灣衛福部的大腸癌檢查政策

根據研究結果,50 歲以上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大幅增加,雖然近年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仍以 50 歲以上的族群為大宗。

早自民國 102 年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補助 50-74 歲的民眾,提供每 2 年 1 次的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符合資格的民眾可以持健保卡到健保特約的醫療院所檢查。

若檢查結果為陽性,代表消化道內有出血的情形,此時醫師會建議可以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確認是不是大腸內有息肉等情形,而在糞便排出的過程中,摩擦導致出血。因為根據研究指出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有一半的人是會有息肉的。

大腸鏡屬於健保給付項目,只要符合大腸鏡適應症,例如: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家族病史、血便、腹痛或體重減輕等,就可以做檢查。

但若想選擇做無痛大腸鏡,其中麻醉的部分則無健保給付,需自費負擔。

 

常見的大腸癌檢查方式

常見的大腸癌檢查方式有 4 種,以檢查準確度高至低排列的話為:大腸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電腦斷層掃描>大腸鋇劑攝影。

以下分別介紹 4 種大腸癌檢查方式,以及其各自對應的適用時機:

 

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

大腸內若有息肉,就有可能在糞便經過時,因摩擦而有出血的情形,但在最初期時,出血狀況可能較輕微,不會直接呈現出血便或黑便的狀態,很難透過肉眼直接看出來。

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就是藉由單株抗原抗體,檢測糞便中,是否存在超過正常值的人體血紅素,藉此觀察消化道內是否有出血的狀況,對下消化道出血敏感度較高適合無症狀,且非大腸癌高風險族群的受檢者

若檢查結果為陽性時,代表消化道內有出血,然而並不直接等於大腸內有息肉

消化道內出血有很多種可能,除了大腸內有息肉之外,痔瘡是最常見的情形之一,另外例如: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憩室出血等,都會讓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的結果。

在檢測出陽性的結果後,醫師會建議盡快安排大腸鏡的檢查,確定大腸內是否已有息肉的存在。在陽性者,有息肉的機會佔了一半,有20%的機會有大的息肉,並且發現大腸癌的可能性也有5%。

就算不是息肉,也能早點確認消化道內出血的原因,並根據照大腸鏡的結果,為患者做進一步的定期檢查建議

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的檢查門檻低,不僅受檢者不需要控制飲食,也不用承受侵入式檢查的風險,有助於提高受檢者定期檢查意願,更加提升大腸癌篩檢的普及率。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由醫師操作前端帶有鏡頭的黑色軟管,從肛門深入大腸內,直接觀察大腸內部,屬於侵入性檢查,再加上需提前數天開始進行飲食控制及清腸準備,對於許多受檢者而言,是較令人卻步,而且需耗費心力準備及花費成本較高的檢查。

大腸鏡檢查的優點是兼具檢查與治療的功能,能夠在檢查過程中直接處理息肉或做切片檢查取得病理組織學診斷,同時也是能夠最精準檢查出病灶的篩檢方式,因此目前仍無其他檢查可取代。

如果有照大腸鏡的需要,又真的對於侵入性檢查感到害怕,可以選擇以全身舒眠麻醉方式的無痛大腸鏡,檢查過程就像睡一覺一樣輕鬆,醒來就完成了檢查,只是需要自行負擔麻醉的自費費用約 3000-5000 元。

無痛大腸鏡與傳統大腸鏡的比較,可以參考本所相關文章《無痛大腸鏡完整介紹》,更瞭解適合自己的檢查方式。

大腸癌早期不太會出現徵兆,如果屬於高風險族群,就算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也會建議定期做大腸鏡檢查。

如果真的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的必要,還是不應該逃避,把握時機在最一開始就阻止大腸癌的發生,儘早發現與治療,就能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

真的感到害怕或麻煩的話,也可以先考慮嘗試接下來介紹的兩種大腸癌篩檢方式。

 

大腸鋇劑攝影檢查

大腸鋇劑攝影是從肛門口灌入鋇劑,讓鋇劑附著在大腸的內壁,再打入少量空氣擴張腸道,並與鋇劑在 X 光片上呈現對比,藉此觀察大腸內部病灶以及蠕動情形。

大腸鋇劑攝影檢查也需要提前幾天開始低渣飲食,並在最後一天服用瀉劑清空腸道,但不像大腸鏡會有侵入式的動作,降低了檢查整體的不適感與緊張的情緒。

若個人不想選擇照大腸鏡,或是無法完成全大腸鏡檢查時,或自身有不適合做大腸鏡的原因,例如:疑似腸阻塞、腹部開過刀或大腸發炎等,就可以考慮以大腸鋇劑攝影來做替代的檢查方式。

鋇劑攝影的缺點在於,診斷率不像大腸鏡一樣準確,腫瘤往往需要超過 1 公分,才能被觀察到,無法診斷出較小的病灶,有偽陰性結果的可能。

另外鋇劑攝影也無法直接在檢查過程中,直接切除息肉或切片做病理化驗,若真的發現息肉等,就需要再安排一次大腸鏡做處理。

 

電腦斷層掃描

電腦斷層掃描是利用放射線的原理,操作儀器使 X 光穿過身體橫切面,以電腦接收並計算,最後重組構成身體組織的立體影像供判讀。

電腦斷層掃描的飲食控制要求並不像大腸鏡一樣嚴格。

因為需施打顯影劑,需另外在檢查前約 4-6 小時前開始禁食禁水,以避免顯影劑使受檢者噁心咳嗽等,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

電腦斷層掃描與大腸鋇劑攝影相同,提供給無法做大腸鏡的受檢者,另一項大腸癌篩檢方式,其優點是檢查快速、幾乎沒有不適感,還能一併觀察其他周遭組織的相關變化,這是大腸鏡檢查無法做到的。

缺點除了輻射量較高外,對息肉與腫瘤的偵測雖然準確率較高,但是還是不容易觀察小於 1 公分的病灶,也同樣無法在檢查時一併切除息肉或做切片檢查。因此若有發現息肉等病灶,則需再行安排大腸鏡做治療處置。

 

誰需要做大腸癌檢查?

大腸癌早期並沒有任何症狀,等到真的出現血便或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時,通常已進入 2 、 3 期,因此所有人都應該定期做大腸癌篩檢,只是在第一次檢查時間檢查間隔時間檢查方式選擇上,會因是否為高危險族群,而有所不同而已。
 

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  年紀:

縱使大腸癌的發生有年輕化趨勢, 50 歲以上的國人仍為此疾病的主要族群,因此醫師建議就算沒有症狀,也該在 50 歲時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無發現任何腫瘤性病灶,後續就每 2 年做 1 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即可。

●  腸道疾病:

若有發炎性腸道疾病或多發性息肉症候群病史,就應儘速安排大腸鏡檢查,後續檢查間隔時間,則由醫師按檢查結果進行判斷。

● 遺傳疾病:

常見如林奇綜合症,發病年齡早,可在 20 歲左右就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或比家族最年輕罹癌者的確診年紀早 2-5 年開始進行篩檢。

●  家族病史:

若有一等親大腸癌家族病史,建議將第一次大腸癌篩檢時間提前至 40 歲,或以該一等親罹癌年紀提前 10 年,以兩者中較早的時間點為主,並直接以大腸鏡作為檢查方式。

● 不佳的生活習慣:

以下列出的生活習慣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可以提早做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並持續追蹤。


檢查出大腸癌後,可以考慮哪些治療方式?

發現大腸癌後,醫師會依照癌症的期別做出不同治療方式的判斷:
 

腹腔鏡手術

在第 0 期與第 1 期時,可以腹腔鏡手術做局部切除,切除一段腸子再進行縫合。

在這個初期階段,主要都是以腹腔鏡手術作為治療方式,直接切除病灶,根除癌症。

而在第 2、3、4 期時,也常有以腹腔手術搭配其他治療手段的方式,例如:有腸道阻塞的狀況,就會進行手術來預防併發症。但是也要看每個人的狀況而定。
 

內視鏡手術

若是早期的表淺癌症,經評估狀況許可下,可以經由內視鏡手術做局部切除。也就是所謂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優點是身體無額外傷口,因此也無傷口疼痛的問題,恢復期也短。除非病理化驗結果有高風險的淋巴轉移或是病灶無法切除完整,才需要再接受手術切除治療。

 

傳統開腹手術

若是不適合用內視鏡手術或是腹腔鏡手術處理的情況,經評估狀況還是需要手術時,一般就只能使傳統的方式來進行手術治療。
 

放射治療

在第 2、3 期的治療上,多會採取放射治療或化療的方式進行,而放射治療的效果主要是增加完整移除的機會,並控制癌症擴散的程度

放射治療也會用於癌症末期,可用於緩解患者不適的症狀,或是治療癌症轉移至身體的其他部位上。

副作用表現上,有噁心、疲勞、腹瀉等,也會在局部治療的位置上,產生灼燒、刺痛感。

 

化療

化學治療是以口服藥物或靜脈注射藥物的方式對患者投藥,達到抑制或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在第 2、3 期常與放射治療搭配進行,讓腫瘤縮小或避免癌症再次發生,也會在第 4 期時與標靶治療搭配,為患者舒緩症狀,以及避免癌症擴散。

副作用有疲倦、嘴破、掉髮與腹瀉等。

 

標靶治療

在第 4 期時,針對已經擴散至其他部位的大腸癌,會以標靶治療結合化療,增強化療的效果,延長患者的生命。

常見副作用有皮疹、腹瀉、眼睛痠痛等,有些標靶治療甚至會在患者第一次進行治療時,引發過敏反應。
 


積極預防與定期大腸癌檢查

一般而言,息肉癌化所需的時間約為 5-10 年,換句話說,若能在這段時間內檢查出息肉並切除,就能直接避免大腸癌的發生,或在非常早期就開始治療。

大腸癌早期發現的存活率與治癒率很高,縱使初期毫無症狀難以察覺,仍能以積極定期進行檢查、從生活習慣做出改變,達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成效。

 

做到八件事,預防大腸癌

1. 定期檢查:

息肉生成與癌化需要時間,最簡單的防範方式就是定期檢查,將息肉在變成大腸癌前就切除,也能讓醫師因應身體體質變化,在每次檢查給予不同的追蹤時間間隔建議。

 

2. 維持正常體重:

過重除了提升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以外,也與其他 10 種以上癌症的發生機率有關,若已經有肥胖的傾象,可以嘗試健康、慢步調的方式緩緩減重,不要貿然以激烈的方式減肥。

 

3.戒菸、不抽菸:

抽菸與 15 種以上癌症的發生呈正相關,戒菸不僅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機率,也對心血管、肺部等都有好處。

若真的很難馬上戒除,不妨先從降低抽菸的頻率開始,也可以嘗試求助專業協助,例如戒菸門診諮詢等等。

 

4. 多運動:

研究證實有活躍的運動習慣能顯著降低大腸癌發生機率,可以嘗試培養固定的運動習慣,心肺運動或阻力運動都是很好的選項,但就算只是簡單的走路,每天保持活動 30 分鐘,也都會比完全沒有動來的有幫助。

 

5.少喝酒,或是盡量不喝酒:

每天喝超過一杯酒的量,就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若無法做到完全不喝酒,也可以嘗試以減少喝酒的量做起。

 

6.減少攝取紅肉、醃漬類肉品:

大量攝取紅肉或醃漬肉品會增加大腸癌發生機率,除了醃漬肉品能不吃就盡量不吃外,也可以試著以白肉(例如:魚肉、雞肉等)替代紅肉。


7. 補充鈣質和維他命D:

補充鈣質和維他命 D 在預防大腸癌發生的效果上,尤其以女性更為明顯,鮪魚、雞蛋、堅果或低脂乳製品,都是很好的攝取來源。

 

8. 攝取足夠纖維質:

要達到預防大腸癌的效果,每日應攝取 22-34 克的纖維質才算足夠,除了蔬菜水果以外,全穀類食物與全麥麵包等,都是很好的纖維質來源。


 


參考資料
 

McNabb S, Harrison TA, Albanes D, Berndt SI, Brenner H, Caan BJ, Campbell PT, Cao Y, Chang-Claude J, Chan A, Chen Z, English DR, Giles GG, Giovannucci EL, Goodman PJ, Hayes RB, Hoffmeister M, Jacobs EJ, Joshi AD, Larsson SC, Le Marchand L, Li L, Lin Y, Männistö S, Milne RL, Nan H, Newton CC, Ogino S, Parfrey PS, Petersen PS, Potter JD, Schoen RE, Slattery ML, Su YR, Tangen CM, Tucker TC, Weinstein SJ, White E, Wolk A, Woods MO, Phipps AI, Peters U. Meta-analysis of 16 studie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lcohol with colorectal cancer. Int J Cancer. 2020 Feb 1;146(3):861-873. doi: 10.1002/ijc.32377. Epub 2019 Jun 7. PMID: 31037736; PMCID: PMC6819207.

Buchanan DD, Sweet K, Drini M, Jenkins MA, Win AK, English DR, Walsh MD, Clendenning M, McKeone DM, Walters RJ, Roberts A, Pearson SA, Pavluk E, Hopper JL, Gattas MR, Goldblatt J, George J, Suthers GK, Phillips KD, Woodall S, Arnold J, Tucker K, Muir A, Field M, Greening S, Gallinger S, Perrier R, Baron JA, Potter JD, Haile R, Frankel W, de la Chapelle A, Macrae F, Rosty C, Walker NI, Parry S, Young JP. Risk factors for colorectal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errated polyps: a cross-sectional case series from genetics clinics. PLoS One. 2010 Jul 16;5(7):e11636. doi: 10.1371/journal.pone.0011636. PMID: 20661287; PMCID: PMC2905435.

Mazzilli KM, Matthews CE, Salerno EA, Moore SC. Weight Training and Risk of 10 Common Types of Cancer.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9 Sep;51(9):1845-1851.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1987. PMID: 30920488; PMCID: PMC6697215.

Dahm CC, Keogh RH, Spencer EA, Greenwood DC, Key TJ, Fentiman IS, Shipley MJ, Brunner EJ, Cade JE, Burley VJ, Mishra G, Stephen AM, Kuh D, White IR, Luben R, Lentjes MA, Khaw KT, Rodwell Bingham SA. Dietary fiber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using food diaries. J Natl Cancer Inst. 2010 May 5;102(9):614-26. doi: 10.1093/jnci/djq092. Epub 2010 Apr 20. Erratum in: J Natl Cancer Inst. 2011 Oct 5;103(19):1484. PMID: 20407088.

Chan DS, Lau R, Aune D, Vieira R, Greenwood DC, Kampman E, Norat T. Red and processed meat and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PLoS One. 2011;6(6):e20456. doi: 10.1371/journal.pone.0020456. Epub 2011 Jun 6. PMID: 21674008; PMCID: PMC3108955.

Kyu HH, Bachman VF, Alexander LT, Mumford JE, Afshin A, Estep K, Veerman JL, Delwiche K, Iannarone ML, Moyer ML, Cercy K, Vos T, Murray CJ, Forouzanfar MH.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colon cancer, diabetes,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ischemic stroke even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BMJ. 2016 Aug 9;354:i3857. doi: 10.1136/bmj.i3857. PMID: 27510511; PMCID: PMC4979358.

Fedirko V, Tramacere I, Bagnardi V, Rota M, Scotti L, Islami F, Negri E, Straif K, Romieu I, La Vecchia C, Boffetta P, Jenab M. Alcohol drinking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n overall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studies. Ann Oncol. 2011 Sep;22(9):1958-1972. doi: 10.1093/annonc/mdq653. Epub 2011 Feb 9. PMID: 21307158.

McCullough ML, Zoltick ES, Weinstein SJ, Fedirko V, Wang M, Cook NR, Eliassen AH, Zeleniuch-Jacquotte A, Agnoli C, Albanes D, Barnett MJ, Buring JE, Campbell PT, Clendenen TV, Freedman ND, Gapstur SM, Giovannucci EL, Goodman GG, Haiman CA, Ho GYF, Horst RL, Hou T, Huang WY, Jenab M, Jones ME, Joshu CE, Krogh V, Lee IM, Lee JE, Männistö S, Le Marchand L, Mondul AM, Neuhouser ML, Platz EA, Purdue MP, Riboli E, Robsahm TE, Rohan TE, Sasazuki S, Schoemaker MJ, Sieri S, Stampfer MJ, Swerdlow AJ, Thomson CA, Tretli S, Tsugane S, Ursin G, Visvanathan K, White KK, Wu K, Yaun SS, Zhang X, Willett WC, Gail MH, Ziegler RG, Smith-Warner SA. Circulating Vitamin D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An International Pooling Project of 17 Cohorts. J Natl Cancer Inst. 2019 Feb 1;111(2):158-169. doi: 10.1093/jnci/djy087. PMID: 29912394; PMCID: PMC6376911.

 

 


若您想進一步了解佳齡健檢中心,或是欲諮詢相關資訊,歡迎來電或來信預約,將有專人為您服務,提供最適合您的解決方案。

佳齡健檢中心營業時間:
◆ 週一至週五
07:30-17:30
◆ 週六
07:30-12:00     
電話:02-2721-1256
諮詢信箱:service@blueborders.com.tw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 205 號 B1
認識佳齡健檢中心:https://joyce.healthspan.com.tw/
加入LINE@預約健檢及諮詢:https://pse.is/4krd9z

 



作者
佳齡健康


佳齡健康以預防醫學為基礎,運用數據科學預測風險,以動得勤、吃得對、想得開、睡得好、病得少為目標,提供每位顧客客製化健康方案,幫助顧客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延展健康壽命的跨度 (Healthspan Lifestyle)。

提供最高品質的服務與產品是我們的使命,並將致力成為預防醫學健康促進與健康生活型態的典範。

 

審閱醫師

 


 



 


 

醫療背景
●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

資歷
●    佳齡生活健康中心 內視鏡中心 主任
●    臺大醫院  胃腸肝膽科  兼任主治醫師
●    臺大癌醫  胃腸肝膽科  兼任主治醫師 
●    臺大醫院   內科部    住院醫師
●    臺大醫院   胃腸肝膽科   總醫師
●    輔大醫院   胃腸肝膽科  主治醫師
●    東京醫科大學 內視鏡研修

專長
●    慢性 B/C 型肝炎及肝腫瘤之診斷、治療及追蹤
●    腹部超音波
●    內視鏡超音波診斷及內視鏡超音波導引細針切片術
●    治療性內視鏡如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胃及大腸息肉切除術、內視鏡止血術等


佳齡頻道:https://reurl.cc/gQm984
佳齡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spantw
佳齡LINE@: https://pse.is/4krd9z

您的安心託付,我們用心照顧
佳齡,加您 Empower health with us